close

象形文

新時器時代陶器上的劃紋符號(約六千年前)簡單的線條組合,象形性強,類似圖案。

--------------------------------------------------------------------------------

甲骨文
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約三千七百年前後)商代時期。在1899年由王懿榮和劉鶚(老殘遊記作者)所發現,記述以卜辭及有關的記事文字。字瘦挺,時露鋒芒,先橫後堅的筆劃轉角處以方折為主。字體結構明朗質樸、字型一般偏長,大小不一。

--------------------------------------------------------------------------------

金文
銅器銘文的通稱。一般作於鐘、鼎之上故又稱鐘鼎文。因字體多屬刻範鑄造的,故結構較講究,外形雖與甲骨文同為長形為主,但大小漸求勻稱,行款也較整齊。

--------------------------------------------------------------------------------

籀文
為周宣王時史官籀作了供識字用的史籀篇通行於秦國即為籀文。其中以刻於記述秦國君遊獵時情況的石鼓書法最有名,故通常也將刻於石鼓上的籀文稱為石鼓文,並為秦併吞六國後統一文字提供了重要依據。此期書法結構茂密奇崛,筆劃遒勁凝重。

--------------------------------------------------------------------------------

大篆
籀文一般來講也稱大篆,但廣義來說卻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和春秋、戰國通行於各國的文字。

--------------------------------------------------------------------------------

小篆
秦統一六國之後,以小篆為正字即全國通行之文字,並淘汰其他地區的異體字,因而小篆是相當規範的,偏旁也有一定寫法,筆劃大概都是彎曲與平直的單線,粗細不變,一般呈圓渾、空距勻稱,上半部較緊,下半部分舒展,給人柔中寓剛、爽朗俊建的感覺。

--------------------------------------------------------------------------------

隸書
本是秦代隸人—從事勞役的人或職位低微的吏役,為了書寫便利和迅速,普遍使用的書體,所以稱它為隸書。因能取代篆書所不易達成的速度,所以又稱佐書。最初字形偏方,線條有一些粗細變化,直到漢代以蠶頭燕尾為特徵和字形呈扁的隸書才逐漸成熟。並成為此時期的文字主流。

--------------------------------------------------------------------------------

章草
一般人可能對書法史的演進總會有一種觀念認為草書發展應於楷書之後,但其結果卻恰恰相反。草書最早出現於漢代,是由秦隸八分書(介於秦篆和漢隸之間的一種書體)簡化而成的書體稱為章草,不過並非今天所說文字連續。而是筆筆分清的草書。普遍流傳於民間。至於筆劃相連,數字相連、甚至整行字一脈連貫,才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草書,簡稱今草。草書的線條形態以圓為主,外形相接近,或大或小參差,字與字連貫的部分筆跡一般是較細的,上、下有呼應的筆痕,以便於提高速度是其特色。

--------------------------------------------------------------------------------

楷書
楷書可說是集前朝各體中精華所匯整而成,其中影響最大者莫過於各朝代的碑刻的演進,雖說唐代是楷書發展的高期,但實際研究起來,南北朝時期的猛龍碑、張黑女墓誌銘,均已俱備唐楷的雛形,至於隋代智永和尚的楷書更是不遑多讓於唐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gt361 的頭像
    hgt361

    後勁文物館

    hgt3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