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屏山神話,傳奇計有(一)玉山比高傳說。(二)半屏山鹿鳴示警傳說。(三)仙人賣石餅傳說。(四)和尚挖米洞傳說。(五)鯉魚山渴死傳說。。(六)彌猴遷徙傳說。(七)石公、石婆、石龜、石棺傳說。(八)後勁厝不向南傳說。(九)三仙人相爭傳說。(十)九龍寺大蟒蛇傳說。這些傳說大半以神話、道德意識詮釋半屏山地質上為何為半邊山。構成半屏山的文化底層野性思維。

(一)玉山比高傳說
民間學者林曙光指出蛇山神話:本來蛇山比打狗山高,儼然為南部諸山之冠,但不知足,想要成為台灣最高峰,天帝怒其夜郎自大,命土地公將其巔以柺杖打落,飛到蓮池潭北邊成為半屏山,又稱半崩山。有時主角換成半屏山與玉山相比,而遭天懲罰,打成「半邊」山。

(二)半屏山鹿鳴示警傳說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叢談〉載:「半屏山,昔嘗有鹿山巔鳴,則近地有火災,甚驗。採補者見之,補不可得。聞其鳴則人之戒火。後莫之所終,金已絕跡矣。」(p336)半屏山面向又衝(昌),因此右昌曾在莒光新村土坡上,砌建「解山王」立像,用來阻擋火神。

(三)仙人賣石餅傳說
傳說仙人下凡為測試人間人心善惡。以半屏山為材料,製作大餅販售。一個五文,兩個不要錢,眾人貪念皆取二餅不付錢。許久,惟有一人,知足付了五文取一餅。後來仙人渡其修練成仙。但此時半屏山只剩下半邊山,反應世人貪念如是。該仙人有時作呂洞賓,傳說改為呂洞賓下凡,測試人心。

(四)和尚挖米洞傳說
民間相傳有一和尚居半屏山下,因緣際會得天助,在半屏山仙洞洞頂每天會流出白米,足以供其食用一日。若客來,亦增加恰如其份。後起貪念將其發掘,想取較多米糧,結果事與願違,因此斷米。而半屏山也因此遭劫,挖成半邊山,而且洞窟處處。在基隆的仙洞也有白米壺類似說法。

(五)鯉魚山渴死傳說
後勁相傳半屏山為鯉魚穴。但因魚頭在東北方,魚尾在西南方,銜接蓮池潭。所以此穴魚頭背對蓮池潭。無法飲水,久而久之,鯉魚渴死,只剩下半邊魚(山)了。若從楠梓坑方向看半屏山,果真如一尾渴死,只剩下半邊魚的山,十分生動有趣。

(六)彌猴遷徙傳說
傳說半屏山原有彌猴居住。因不堪日人築軍事工程,以及其後開採水泥礦炸山,使其集體遷移大岡山(或觀音山)。遷移途徑,傳猿類是沿今水管路集體遷移。後勁傳言,途中有人殺死猴王,因此而遭天譴。此說柴山內惟耆老俚語亦有之。市志亦載民國十五年前後,壽山山公(猿猴)集體遷移大岡山之說。

(七)石公、石婆、石龜、石棺傳說
後勁傳說半屏山山麓自古有兩塊自然天成的巨石。一高一矮,放牛童、皆稱為石公石婆,有若干神奇傳說。另有石頭如石龜、石棺材。也各有其神話故事。石公石婆、石龜、石棺材形成早一輩後勁人幻想與共同記憶。

(八)後勁厝不向南傳說
一般老厝大半坐北朝南,只有後勁厝大半朝東或東南,向南者得很少,高拱乾《台灣府志》(1694年)載:「堪輿家傳為房屋、 墳墓有向此山者,主凶敗。」因此,少有後勁厝向南。今後勁匠師指出看風水者依地勢、流水方向,後勁沃野由東南(低)向西北高,因此面東及東南者多,向正南者少。

(九)三仙人相爭傳說
傳兩仙人一老一少爭戀一仙女,上天大怒,將其三仙貶入凡間,形成一為旗后山,一為半屏山,一為鳳山,仰臥人間,思念己過。化為山脈的三仙人的說法有異,但內容雷同。主要說明高雄三山:壽山(旗后山)、半屏山、鳳山如何形成。

(十)九龍寺大蟒蛇傳說
相傳今翠華路旁半屏山自然公園入口處有民國57年林裁興建的九龍寺,因其後方立基地有大榕樹,樹根盤繞如九龍而得名。過去常有一大蟒蛇纏繞。性格溫和,不傷人,早晚出去覓食,人們以雞蛋為其食物,有如九龍寺大護法。後來擴建後,大蟒蛇得到升天而不知去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gt3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