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台灣廟會與民俗活動中,各藝陣最富有軍事氣息者,應推宋江陣。它是武術、兵器結合。加上陣型又有變化,因此在源流上大抵有下列諸種說法:
(一)源自章回十說「水滸傳」宋江攻城所用武陣
(二)源自明朝戰將戚繼光「藤牌舞」或「鴛鴦陣」
(三)源自鄭成功之「藤牌兵」或「五花操兵法」
(四)源自福建漳泉地方自衛武力團練等諸多說法
觀賞宋江陣演練,隊伍變化是由軍事攻防蛻變而來。這是顯而易見的。只是託「水滸傳」中宋江之名而傳於民間,並寓有忠孝節義之意,理念上是替天行道。既是託水滸傳諸要角而傳於民間,因此在人員上一般是三十六人或七十二人。如以一百零八人計,除了招收人員不易外,亦難管理甚至神話附會有人員會損傷。台灣嘉南、高雄一帶一般以三十六人最為普遍,意取三十六天罡。供奉「田都元帥、雷海青」為主神,民間稱之宋江爺。

兵器
宋江陣演俥陣法變化無數,且有兵器、武術穿插表演,頗富有聲色;雖然是由數十人組成的隊伍,但所操兵器有些是重複的,大體上兵器是頭旗、撻刀、釵、鈎、齊眉棍、丈二槌、耙、盾牌、單刀、大刀、雨傘、雙斧、雙鐧、鐵尺。拳法上則以威猛靈巧「外家拳」為主,如太祖長拳或白鶴拳,顯現拳打腳踢、閃躲騰挪、翻滾攪剪工夫。表演過程中,無論是拳法或兵器操練,皆有單人表演、雙人套路、三人或四人其至更多人的連環套路或空手對兵器的演練。各陣頭的表演特色常隨教授方式不同而有巧妙之分,有時各陣表演比賽的虎陣、獅陣,這些是宋江陣與神結合演化出來,寓有更威猛武力陣勢。附兵器圖式與耙對盾套招圖示

陣型
宋江陣表演或廟會民俗活動時,由管理員負責人集合於廣場,燃放鞭炮、發彩後,鼓手、鑼手、鈸手背起配樂連敲三通戰鼓,此時隊員應隨鼓聲,高喊「咻」三聲。由外圍持取盾牌及短兵器再取長兵器,後由旗斧帶領下隊伍繞成一大圈,由旗斧為首分成二列,向神明拜旗以示敬重。往後再做各項陣型表演,各陣型變化演陣時間長短不一,而陣型多寡也不同,這完全是在訓練過程中教導師父教授方式所造成。今高雄一帶文獻記載大體上有十八種陣型套路。即○1龍捲水○2跳四門○3走蛇泅○4跳中尊○5開斧○6蛇脫殼○7田螺陣○8雙套○9連環套○10蜈蚣陣○11排城○12破城○13跳城○14交五花○15四梅花○16黃蜂結巢○17黃蜂出巢○18排八卦。上列陣型中以「排八卦」最重要,除娛樂群眾外,更可驅邪鎮煞,保境平安,因此民間流傳會排八卦的宋江陣嘜么著(不會被餓到,隨時會被聘請到處表演)。附蜈蚣陣與八卦陣演練示意圖



結語
宋江陣在廟會或民俗活動角色上,以宗教觀點論:具有開路解厄、驅邪祭煞功能。如以民俗性論,不但可以練身體,且可團結民心、保家衛國維持秩序等效能,有如現代企業上所講團隊精神之展現,它是先民智慧結晶,亦是珍貴文化遺產,我們有責任保存、傳承並發揚,但願在大家關懷下,此項民俗技藝能生生不息、永續長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gt3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