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簡介)

─、前言

中國書法與文字幾千年來的衍展,與文化藝術的傳承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密切關係。文字的紀錄、書法作品書寫幾千年來所仰賴的就是「文房四寶」的工具。唐朝韓愈曾寫過一篇〈毛穎傳〉,推崇筆、墨、紙、硯的功能,這四種從不分離,是主要的文具,缺一不可,所以古人以之合稱為「文房四寶」。這些古老的書寫工具,對中國人來說它們有著很長遠而且光榮的歷史。如同中國歷史上大家所崇敬的文人-有唐宋八大家之稱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這些古人去今已遠,他們寫的文章,卻仍然流傳至今,讀來十分感人。這些不朽的好文章,實有賴於筆、墨、紙、硯,提供了寫作的工具,又得以流傳、保存下來。又如我國的書法與繪畫,號稱舉是獨步的兩種藝術,促成這兩項藝術的發展,就因為有了筆、墨、紙、硯,這些有特別性質和功能的工具,決定了中國藝術的獨特性。

除了「文房四寶」之外,與書法藝術有關的還有一些輔助性的文具,台北故宮的收藏,除了筆、墨、紙、硯四種主要的文具之外,還有許多屬於輔助性的文具,像筆山、墨床、水注、鎮紙之類,這些都是往日宮庭所蒐集,也有歷代文人所留下來的文房用具,性質包含青銅、古瓷、金雕玉琢,造型清雅的清供文玩,坊間難得一見。

人類文化的累積越來越豐富,時代進畫越來越快速,人們書寫的工具也跟著在變,前面所說的「文房四寶」,現在看來覺得他們是古老的文具,但在更古的時代,像毛筆、紙張都還未發明古人用什麼來寫字?歷史告訴我們:在殷商時期,也就是距今大約三千五百年前後,有一種文字叫做「甲骨文」,這是利用龜的腹甲,或牛的肩胛骨來刻字,稱做「貞卜文字」,因為當時人遇有祭祀、征伐、行獵、都要卜一卦,用刀刻字在甲骨上,然後卜問吉凶。像這樣的甲骨,民國初年,在河南省安陽縣出土的很多,因為三千多年前,那兒是殷王朝都城的所在地。

在甲骨文字之後,又出現了「簡書」,這是長約一兩尺,寬約一吋的竹片或薄木片,用來記事,竹片稱「簡」,木片稱「牘」,每片上多則能寫二、三十字,這樣寫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便需要用很多片「簡」或「牘」,為了避免「簡」多了容易散亂,就用繩索把「簡」的兩端串連起來,這樣湊成一冊。「冊」這個字全為就是象形,幾片「簡」用繩子串著的樣子,所以我們今天把一本書叫做一冊,就是由此而來的。

從利用甲骨進展到用「簡」「牘」來寫字,自然是方便多了,但是一本書的寫成,需要用很多「簡」。傳說西漢時候,名臣東方朔寫了一封信給漢武帝,總共用了三千塊木牘,集成幾十巨冊,用兩人抬著,才把這封信送去給皇帝看。戰國時代宋人惠施,是很有學問的人,做了梁國的宰相,他出外旅行隨身攜帶著參考書,需要用五輛車子來裝載,所以到後來,形容一個的學識豐富,便說他是「學富五車」。想想看照這樣算來,相當我們今天一份報紙的簡冊,用大卡車也裝不了。若全是「簡」或「牘」的話,「學富五車」看來也沒甚麼了不起,不是嗎?我國歷史上經過春秋戰國時代,前後五百多年的發展,又經秦、漢兩代的統一,各方面的進步快速,笨重的簡冊,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大眾的需要,此時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為配合社會廣大的需求,而逐漸發明或改良。 

      

二、文房四寶

(一)毛筆

1. 毛筆的特性

毛筆是用於寫字或作畫的工具,說來很奇妙,它既不同於西洋人寫字用的鋼筆,也有別於西洋畫的刷子,這種毛筆的構成,主要分兩部份,那就是:管(竹)與毫(毛),管又稱筆桿,豪又稱筆苞,這苞又分成兩部份,中心叫做「柱」,在柱的周圍裹以羽毛,叫做「被」。中國毛筆的特色在於「毫」而不在「管」。像鋼筆、原子筆,都是從域外傳來,近世才有的書寫工具,筆尖採用金屬製成,沒有什麼彈性,傳統毛筆的毫,是採用柔性的羽毛所製,書寫時,筆尖落在紙上,隨著腕力輕重而上下浮沉,筆劃乃有粗細之分。運筆之法,又分中鋒或側鋒,直指或橫掃,如此所形成的線條,就能有多樣的變化。工具的特性決定了藝術的形式,這樣便形成了中國的書法、繪畫,不同於西方藝術的最大特色。

2.毛筆的成長

毛筆的歷史說來源遠流長,韓愈的〈毛穎傳〉是一篇寓言。他把筆比喻作人,名叫毛穎,世居中山(古國,今河北省定縣),那兒有平原廣澤,兔肥毫長,秦人伐中山,拔取兔毛製筆,所以韓玉說這毛穎是中山人氏。後人甚至說:毛筆是秦朝將軍蒙恬的發明,那是蒙恬有功於秦國,卻被奸臣趙高所陷害,後人為了紀念他,便以他作為秦代的代表人物,說他發明了筆。其實在秦以前,早就有了毛筆,遠古時候的筆,是以「柘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秦人「始用兔毫竹管為筆。」不僅書上這樣說,並且近代考古學家也發現了一些古毛筆的實物。例如而十多年前,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發現一座秦始皇三十年的墓葬,墓裡有一些文書工具,其中包括三枝毛筆,都是竹桿,又帶有竹筆套,大小長度都與現今常用的相彷彿。秦以前的戰國時代,各國有不同的方言,筆的名稱也不一樣,在楚國稱作「聿」,燕國稱作「弗」,秦人「加竹作筆」,勤統一全國後,也統一了筆的名稱,這也是「書同文」的一個例證。

(二)墨

與筆相互為用的是墨。說起墨,大家可能聯想到墨汁,但我們這裡所要說的是古時文人書寫的必備的那固體墨條,它也被列為「文房四寶」之ㄧ。談到墨的歷史,據書上說:上古無墨,採用漆書,或是用石磨作書,漆是樹脂,石墨是炭素礦物質,又稱畫眉石,古代仕女愛美,用以畫眉,故有此名,這兩種都是天然物質。現在我們想要說的墨條,是煙和膠的混合物,在紀錄上把漢代的墨都稱作「墨丸」,不像現今這樣的方條狀,前幾年考古家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發掘秦代墓,又在江陵鳳凰山的漢墓發現的墨,都只是一些散亂的小塊。製墨顏料所用的煙,有松煙和油煙兩種。松煙是取松枝燃燒後所生的煙炱,取材以高山老松為最佳,燒煙時也有技巧,首先用磚砌成窯,一次僅取用三、五支,慢慢入窯燃燒,這樣的煙才「輕」。油煙是用植物油,桐油、菜油、麻子油燃燒的煙炱為製墨顏料,較松煙有光澤。另一種顏料是膠,都是採用動物性膠,古人用鹿膠,這是用鹿角熬煉成的,也有用牛膠、魚膠或龜膠。製墨的過程,先將膠裝入容器內,以適量的煙慢慢加入攪拌均勻,再加添香料,倒在石碓中繼續搗練,愈久愈勻便愈好,然後起出,按照所需要的重量分割,揉成條狀,放進有刻花的模型中加壓成型後,取出放置在篩上陰乾,乾後加以修飾并上彩,一錠墨到此完成。在外雙溪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畫,是清人徐揚所繪的〈墨法集要〉,畫中把製墨的方法依照先後順序,一步一步畫出,全程分二十多個步驟,這是一種精密的手工業。

(三 )紙

這「文房四寶」當中,上述的筆、墨,是寫字用的工具和原料,紙也是用於寫字或作畫的材料,可是紙又是成品,因為無論是寫的文章、字或畫,千古傑作,都必須藉紙張來顯現,並賴以流傳。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世界科學文明的一大貢獻。前面我們曾說到當紙張尚未發明前,人們記事用甲骨,用竹簡或木牘,都很笨重,在用簡牘的同時,人們曾用「縑帛」作為寫字的材料。這是一種極細薄的絲織品,面積較簡牘為大,且又輕便,捲起來易於保存,又便於攜帶,所以後世的書籍分段,也緣用了這個「卷」字。近代考古已發現了這種古代的帛書、帛畫,有戰國時代的,也有兩漢時代的。我國歷史上從戰國到西漢這段時間,從列國紛爭到統一,制度上從封建到施行郡縣,社會上起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領域也逐漸擴大了,工商交易往來頻繁,對文字記事方面的需要與日俱增,所以當時的人,急於想尋找出一種方便書寫的材料,以替代笨重的簡牘。絲織品是早已發明的了,用來寫字記事確很方便,但是價錢太昂貴,不是普通人都能買得起的。古人對此早已有過評論說:「縑貴而簡重,并不便於人。」所以到了蔡倫的時代,終於想出辦法來,發明一種使用方便價錢又便宜的「紙」。

(四)硯

硯是墨不可分離的伙伴,硯或稱硯台,古人又名研,研的意思就是磨,可見硯的功用,就是用來磨墨的;加水磨成墨汁,以供書寫之用。硯和墨是一套不可分離的伙伴,有墨就必須有硯。根據資料記載古人開始用硯的歷史大約可以上推到秦代前後之際。前些年有一份考古報告說,從湖北省雲夢縣發現的一處秦代墓中,見到一方小石硯。又在河北望都漢墓發現一幅壁畫,畫中一位「主記史」官,席地而坐,座前陳放一方三足硯,裡面有一錠墨丸,右旁還有一只小水盂。這幅畫,呈現出距今一千多年前的漢代,一套磨墨器具,相互配合使用的具體形象。


三、 陶情怡性的文房清供

書法文具除了筆墨紙硯,為必不可少的用品,其他輔助性的用具,名目繁多,有一些是為了實用上所必須,也有一些是供裝飾用的,古人視作文房清供,都講求精緻美觀。以下我們列舉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文房清供,逐一介紹他們的名稱與用途,使讀者能夠認識這些古老的器具:

筆架 書寫中途,臨時擱筆的器具,作成山形,又稱筆山。
筆床 與筆架同樣的作用,只是形制不同。
筆筒 多數的筆聚積筒中,以免散亂,以便取用。
筆洗 筆在使用後,入水洗淨,以免墨中膠質乾後,筆毫凝結受損。
臂擱 寫字時,墊在肘下,以免直接與紙面接觸。
水盛 又名水中丞,裝水的器具,可供磨墨洗筆。
水盂 裝水供磨墨,小口帶匙。 硯滴 裝水供磨墨,藉虹吸作用,以手指按住管的一端,鬆開時水從另一管流出,這樣可以控制水量。
墨床 墨用過後,水滴未乾,放置在墨床上,免污桌面。
鎮紙 壓在紙上,以免被風掀動,大形的稱「書鎮」。

這些文房用具,包括用各種材質製成的,有玉石、水晶、象牙、陶瓷、古銅,名工巧匠,各出心裁。欣賞這些精緻的手工藝品,帶給人心情寧靜喜悅,現代人的生活緊張忙碌,在這繁華多變的現實社會裡,容易迷失了自我,何仿藉寫字磨墨的片刻,找回自我,靜觀思考,對個人的精神修養一定很有幫助。

※ 本簡介文取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版《文具的故事》改編輯成 高師大國文系助理教授 郭芳忠 輯介 96.01.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gt3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