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交趾陶
台灣民間稱為「尪仔」、「細仙尪仔」、「廟尪仔」、「淋搪仔」、「淋搪花仔」、「淋搪尪仔」等。早期多應用在台灣寺廟或民宅等建築裝飾,現在則逐漸成為一般民間收藏的藝品。
交趾陶最初可溯源至漢綠釉、唐三彩,傳入台灣後,因窯燒設備不足,因陋就簡露天燒製,又原料由大陸供應,運送不便,後改用本地出產的陶土,轉化為溫度介於700~
清代傳入台灣的交趾陶,可分為潮州、泉州兩個派系;潮州派用色多濃豔,泉派則較淡雅。第一代大師葉王作品風格頗多潮系色彩,泉系則以柯雲(訓)及其傳人洪坤福為代表人物,此外,第二代匠師中主要還有陳豆生、何金龍、蘇陽水等巧匠,現代匠師多師承自這些流派而開枝散葉。早期釉料為寶石釉,日治後期由西方釉料取代,即水彩釉。
傳統的交趾陶作品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或歷史典故為題材,多以「人」為中心,再搭以動植物等,形成群組單位,作品主從分明,人物景相互呼應,故事性趣味濃厚,加上釉色瑰麗多變,如琥珀黃、翡翠綠、胭脂紅----等,無不令人感到驚艷。
融合捏塑、繪畫、雕刻、燒陶、文字等多樣藝術於一身,寓文學、美學、信仰於一體的交趾陶,逐漸從傳統建築躍下,獨立成為藏家雅玩,以現代科技儀器充分控溫及技巧的精進,加入更豐富的題材,而開創出新的風格走向。
全站熱搜